《2025中国应急报告》发布:京沪应急能力领跑,甘肃灾害风险最高
2025年7月5日,由国际危机与应急管理学会主办的《2025中国应急报告》发布会在北京举行,来自全国各地高校、科研机构、政府单位与企业的应急管理专家、学者共5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。
《中国应急报告》自2016年开始发布,是全面分析和展示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年度报告,包括两大常规报告和若干年度热点报告。本次发布的《2025中国应急报告》包含三大子报告:《中国区域应急表现能力评价报告》《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报告》以及《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研究报告》。
《中国区域应急表现能力评价报告》基于智库双螺旋法,对中国大陆2024年各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应急表现能力进行评价。结果显示,上海市、北京市应急表现能力为“优秀”;海南省、四川省、山东省、天津市、广东省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浙江省、重庆市、福建省、黑龙江省、辽宁省应急表现能力为“良好”;吉林省、河北省、宁夏回族自治区、内蒙古自治区、山西省、江苏省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河南省、青海省、西藏自治区、湖北省应急表现能力为“一般”;湖南省、贵州省、安徽省、甘肃省、江西省、陕西省、云南省应急表现能力为“较差”。报告从应急准备、应急响应、应急救援与应急恢复四个维度提出政策建议。
《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报告》通过对中国大陆自然灾害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,得到中国大陆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危险性指数与社会脆弱性指数,并据此形成综合风险指数。结果显示,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为5级,第Ⅰ级地区仅包括甘肃,综合风险水平最高。第Ⅱ级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较高的地区,包括内蒙古、四川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河北、云南、新疆等8个地区。第Ⅲ级地区包括海南、西藏、山西、重庆、山东、吉林、北京等7个地区,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一般。第Ⅳ级地区包括湖南、江苏、江西、青海、浙江、陕西、黑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贵州、辽宁、安徽等12个地区,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较低。第Ⅴ级地区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最低的地区,包括天津、上海和宁夏等3个地区。报告为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。
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,人口流动性大幅加快,出于发泄私愤或报复社会等目的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时有发生。《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研究报告》通过构建2000年到2024年在中国大陆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发生事件的案例库,使用内容分析法,对案例逐个进行编码,分析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时间、空间、类型,以及触发原因在25年间的变化趋势,得到以下核心结论:(1)事件数量方面,呈现出“平稳—快速上升—快速下降后又回升”的趋势,在2018年达到了顶点;(2)事件空间分布方面,整体分布较为均匀,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,标准差与平均值的差异不大;(3)事件类型方面,总结划分为7种类型,其中砍杀发生数量最多;(4)事件触发原因方面,涵盖8大类14小类,其中“生活坎坷报复社会”类原因占比最大,约三分之一。
发布会总结阶段,陈安研究员指出,当前极端自然灾害频发、社会安全事件多发,持续考验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。《2025中国应急报告》围绕区域应急表现能力评价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及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演化特征等关键问题,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,将为我国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、强化应急响应效能及保障公共安全提供科学支撑。